3200威尼斯(vip认证)Venice Dream City

旗下上市公司 厦门象屿
股票代码:600057


  • 分时
  • 日K
  • 周K
  • 月K
股票走势图
员工入口
EN
尊敬的用户,因您正在使用的浏览器暂时无法支持访问象屿邮箱网页版,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推荐您使用Outlook、Foxmail等客户端访问象屿邮箱,或使用IE、360安全浏览器访问网页版邮箱。

如需要我们协助您安装邮箱客户端或其他帮助,请随时联系象屿IT客户服务热线 0592-5603313。

《厦门日报》:握掌成拳 打造集装箱码头“航母”

2013-12-27 返回列表

  近日,厦门码头“航母”企业——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集团整合了多家知名国企、上市公司的集装箱码头资产,注册资本约为24.37亿元,投资总额为70.17亿元,所属码头岸线资源基本涵盖厦门港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码头泊位,无论接待能力还是服务能力,都堪称厦门港的“绝对主力军”、“航空母舰”。
  此次整合,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战略规划,以构建并巩固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为目标,在加快东南航运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市国资委、港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达投资(香港)有限公司、3200威尼斯vip及新世界(厦门)港口投资有限公司将旗下在厦门港的集装箱码头资产、业务,以资本为纽带并按市场作价的原则,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全新的码头集团公司,即“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
  由于涉及范围之广,技术难度之高,此次整合堪称近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港口资产整合”。这也是继金圆集团、信息集团和轨道集团整合之后,厦门市国资委启动的新一轮国企资产整合,其混合所有制模式,也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厦门市国资委深化加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的全新尝试。
  之前的公告显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约为24.37亿元,投资总额约为70.17亿元,共涉及7家股东公司,其中3家为在中国境内上市的知名国有企业,2家为在香港上市的优质企业。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控股、合资公司将统一运营管理厦门港东渡港区5#至16#泊位、东渡港区20#至21#泊位、海沧港区1#至6#泊位、海沧港区18#至19#泊位以及嵩屿港区1#至3#泊位,共计25个集装箱码头泊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码头泊位基本涵盖厦门港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码头泊位,具备靠泊目前世界最高等级集装箱船舶的能力。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为船舶提供码头设施,在港区内提供货物装卸、中转、仓储、物流服务,集装箱装卸、堆放、拆拼箱、修洗箱,船舶港口服务,为船舶提供岸电,租赁服务等一系列港口物流服务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服务,堪称厦门港精心打造的一艘“航母”。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厦门港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与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三十年前,厦门港集装箱业务与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相伴相生,并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发展壮大。三十年来,厦门港经历了“政企分开,引入市场机制”、“港口转型,由喂给港向干线港升级”、“国际接轨,引进外资多元化发展”等多次转型发展,凭借港口腹地的不断纵深与开拓,依托厦门经济特区的高速成长,港口集装箱业务飞速发展。2013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有望突破800万标箱,继续跻身全国八强、世界前二十强。
  值得关注的是,厦门市国资委表示,此次厦门市属国有港口码头先行整合,外企、央企等非市属国有企业,有参与整合意愿的,条件成熟后也将予以吸收加入。而集装箱码头整合是第一步,在完成集装箱码头整合后,还将择机进行散杂货码头资源的整合。
  按照总体框架,在完成此轮整合后,厦门集装箱码头业主中,将出现以厦门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和远海码头及招商局(漳州)码头三家企业为主经营的格局,既符合“适当竞争”的最初设计原则,又避免了独家垄断。
  业界评论,此次具有创新的整合模式,握掌成拳,形成合力,为厦门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新方向。新集团将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码头运营商,充分发挥“大港口、大联运、大物流”的规模经济效益,加快东南航运中心的建设,加速厦门国际集装箱航运枢纽港的升级,通过不断的对外拓展建立集装箱码头资源的大平台,构建以厦门为中心的集装箱港口网络,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港口的综合实力,做大、做强、做优厦门港。


【访谈】

整合规模难度全国罕见
         ——访厦门市国资委主任林杰


  3家境内上市公司、2家香港上市公司、25个集装箱泊位……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的整合难度,创下厦门之最,放眼全国港口企业,整合规模和难度也是绝无仅有。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国资委积极推动,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让这幕整合大戏划上圆满句号。近日,市国资委主任林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揭秘集装箱码头集团整合背后的故事。

 

思路:保持适度竞争状态

  厦门以港立市,一个现状是,目前从事港口集装箱经营的企业有11家,而国内大部分港口码头只有一个经营主体。业主过多给厦门市港口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造成岸线分割,不利于厦门港区码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对外拓展市场;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营成本;竞相压价,导致厦门所属港区集装箱业务竞争无序,从而影响了码头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集装箱码头资源整合箭在弦上。“整合不是垄断,垄断就没有活力,我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个因素。”林杰介绍说,此次整合,从大局出发,把码头市场上70%的集装箱码头资源整合在了一起,还有30%的码头由其他业主经营,保持一个适度竞争的状态。
  此次整合,涉及码头资源的主体包括我市港务、象屿、建发、国贸、海投等国企及上市公司,此外还有香港和黄、丹麦马士基、香港新创建、法国达飞等外资企业,林杰表示,把各家经营的码头资源整合在一起,成立集团统一运营,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精神。

 

难度:耗时三年多方协调

  “此次整合难度非常大,很不容易。”林杰感慨道。三年来,市国资委成立了专门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派出副主任唐金炼等强有力的人员全力加速推进整合工作。
  此次整合不仅需要协调多个国有码头股东,还要协调多个重量级的外方码头股东,而且还涉及5个境内外码头企业上市公司,难度可想而知。整合首先要得到码头业主的点头,“这些码头效益都很不错,这么好的资产,企业为什么要交给你?”林杰说,为了说动新创建、马士基等世界级公司,市国资委做了很多工作,甚至亲自去香港与高层沟通洽谈,客观公正处理利益诉求,最后终于形成共识,企业从不理解,最后到全力支持,“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这些企业的支持。”
  而这只是第一步,更大的难度还在后头。此次整合创新做法,采用“新设合并+资产同步注入”的做法,以前并无先例,这也在审批环节增加了难度,“先后通过了五六个部委的审批,包括商务部、发改委、交通部、反垄断局等。”并且,境内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公司,法律法规不一样,市国资委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有条不紊地推进,先后推进尽责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的完成,确保整合工作依法依规进行。与此同时,市国资委积极做好配套工作,要求新设立的集团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设立,规范运营,并积极保留住现有码头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这些人才。

 

意义:成立集团一举多赢

  在林杰看来,集装箱码头集团的成立,一举多赢。
  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整个厦门港将开创新格局,25个集装箱泊位抱拳合一,将终结恶性竞争的乱象,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综合服务,开创国内港口管理模式的先河,极大提升厦门港的整体竞争力和码头企业的经营效益,进一步推动把厦门港打造成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此外,整合港口码头资源,有利于加快产业布局和推动国企转型升级。林杰进一步解释说:“码头交给专业企业去做,才能实现效率最佳、效益最好。即港务做好港口码头的主业,同时,对外积极争取国际航线航班,对腹地加大开拓力度,建设陆地港,聚集物流量。建发、国贸、象屿把码头产业调出主业板块,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把自己的优势产业做大,国贸、建发更多专注于产业链的前端,做好贸易,象屿则‘往后退’,做好后端的物流,国企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局面”。
  不仅如此,此次整合还有利于集装箱业务的调度和转移,有利于东渡港区规划调整,届时,东渡港区集装箱业务逐步向海沧和嵩屿港区转移,从而有利于我市邮轮母港的建设,是践行美丽厦门的实际举措。

 

厦门港开启发展新引擎
           ——访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蔡良涯

  港口是厦门发展的生命线,是建设“美丽厦门”的重要载体。厦门港的集装箱业务,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排名靠前,这项业务对厦门港来说,无疑是发展的“引擎”。回首三十年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发展,无论呼应大经贸发展而启动集装箱业务,还是服务厦门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壮大,都是时代潮流的要求。
  三十年沧海桑田,厦门港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近日,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蔡良涯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集装箱码头集团的成立,有利于解决港城矛盾、有利于岛内外港区的转型升级,响应了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号召;对解决港城矛盾,有利于岛内外港区的有效调整,从提升竞争力、港口产业做大做强等方面,整合具有重大的意义。

 

整合是规模效应的需要

  港口的固定投资额都是以十亿元为计算单位,一个港区的投资,涉及码头、航道、设备、堆场、后期维护等。蔡良涯介绍,自21世纪以来,厦门的港口建设年年增长,基础设施水平不断赶超国际一流水平,为适应国际船舶大型化打下良好基础。
  而在港口经营方面,只有在有效集中港口资源、确保吞吐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实现规模效益,确保港口经营的盈利性。 “通过整合新设集装箱码头集团,将使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蔡良涯说,“通过整合,促进了厦门港口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港口物流、临港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
  蔡良涯举例说,随着厦门港内外贸业务的发展,外贸码头在做大做强外贸集装箱的同时,内贸码头资源稍显紧张。新集团成立后,可以理顺市场秩序,优化码头资源功能配置,提升港口整体运行效率。

 

整合增强了港口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港口行业发展不断深化,港口竞争层次,已经逐步从内部竞争走向外部竞争,这在客观上要求港口尽快完成内部资源的整合,以适应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并实现对外的业务拓展。
  记者获悉,在整合方面,2006年12月,深圳港就开始进行统一港口内不同企业间的整合,大连港、宁波港、天津港资源都先后进行了整合,有效提升了这些港口的竞争能力。
  “整合无疑有利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使厦门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集装箱码头集团。”蔡良涯说,“2013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有望突破800万标箱,这一成绩将使厦门港继续保持世界前20强港的地位,集装箱码头集团的成立,将使厦门港在国际航运市场中拥有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

 

整合是转型升级的需要

  时代呼唤强者。目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厦门港的集装箱业务顶住压力、抓住机遇,积极跨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但从港口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看,无论是积极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大背景,还是“大港口、大联运、大物流”的发展战略,厦门港都需要再进一步。“厦门港周边的大港多,经济腹地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打开思维求发展。”蔡良涯说,“通过集装箱集团的成立,我们的港口企业将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并通过航线与物流业务发展规划、港口货源腹地拓展、口岸通关环境优化、港口服务提升、服务模式创新等举措,实现集装箱码头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蔡良涯认为,集装箱码头整合之后,将加快厦门解决目前的发展问题,使岛内外港区布局更为合理,也加快了这些港区的转型升级进程,有利于厦门港建设成为全球集装箱航线布局网络中优质的码头和综合物流服务提供港。

 

【声音】
 

香港新创建集团执行董事杜家驹:

 

  新创建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参与厦门象屿新创建码头的经营,先后投资厦门惠建码头和海沧新海达码头并经历两次企业合并,是外商投资厦门港口的先行者,见证了厦门港的繁荣发展。期间新创建作为码头的大股东和经营者对码头投入大量资源提升码头营运水平,引入国外先进人才和大力开拓航线,努力为厦门港的发展作出贡献。
  此次整合,已经成为行业中的重要案例,引起重大的反响。在合并后,合资公司将整合港内重要的集装箱码头资源,统一经营互补长短,从而壮大厦门港对外整体的竞争能力。我们深信合资公司将成为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先锋!

厦门国贸控股公司董事长何福龙:


  厦门港口资源整合项目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符合资源配置市场优化方向,达到规模更加经济的效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本身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体现,有国有、上市、外资资本,组成一种混合的多元的经济运营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劣势对冲的多赢局面。国贸已走过34年的历史,近几年注重项目资本运作,国贸的港口码头项目由自主经营转为股权投资,借助产业信息,更加符合市场化方向和资源的集中优化配置。港口资源整合项目政府起到了引导作用,国贸对项目未来充满信心和美好期待。

厦门3200威尼斯vip董事长王龙雏:


  集装箱码头集团的成立,是厦门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肯定过去的同时,要积极展望未来。首先,厦门港周边的竞争对手多,新集团成立后,将积极发挥多元股东的优势,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用其中,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制定一系列发展战略,使集团本身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各股东都有义务共同推动。其次,集团成立后,将更加重视物流业态发展趋势,特别是发挥股东中有供应链运营的经验优势,使集团在港口服务上推动更广阔的整合,保障厦门港的后续发展。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董事长郑永恩: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的成立,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得益于市国资委和港口管理局的大力推进,得益于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得益于各股东的信任支持。这是厦门港口和企业在横向合并、实现混合所有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迎来的又一重大机遇。作为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将选派最佳经营管理团队,在集装箱码头集团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多元资本、多家股东的优势,提升港口的运营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码头运营商。集装箱码头集团要站在全港的角度,加快推动港口转型升级,提高厦门港在全球集装箱航线布局中的地位,为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服务,为建设“美丽厦门”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再立新功。

【回顾】
 

梳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发展史
    ——装卸效率30年提高160倍


  数据显示,此次合并新设加同步出资,涉及5家海内外上市公司、整合范围达25个大型集装箱码头泊位,基本涵盖厦门港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码头泊位。同时,由于涉及国有资产的范围广、资金庞大、模式创新,此次整合被称为有史以来“厦门最大规模的包含国企及外企的资产整合”,创中国港口码头资源整合之最,在业内起到示范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次“里程碑式”历史事件到来之际,本报特梳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发展史。在回顾过去的同时,这些历史,也将成为开启发展新篇章的“奠基石”。

 

起步 与经济特区共生共荣

  城以港兴,港因城荣。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证明,港口是厦门的一条重要“生命线”,这个如今集装箱业务跻身全国八大集装箱枢纽港、世界排名第十九位的东南沿海港口,不仅依托特区而兴,特区也借港口发展而不断壮大。
  1983年,厦门港开始运作集装箱码头业务。30年前,厦门特区设立伊始,厦门港人敏锐洞察到货物集装箱化运输的发展趋势,并在1983年3月28日接靠了开港以来的第一艘集装箱船——香港“华胜轮”。这是足以记入历史的第一步。
  接待“华胜轮”的,为东渡1号泊位。“华胜轮”第一次靠泊厦门港时,码头上还没有专业的桥吊,只能临时改造门机用以简单装卸。码头十七八个职工,耗时一天一夜才完成200多个箱子的接卸工作。现如今依托先进的设备,厦门港单桥单人的装卸效率是过去的160多倍。
  “华胜轮”的顺利靠泊作业带来了第一条集装箱班轮航线。1983年4月5日,厦门—香港集装箱班轮正式通航,是厦门港也是福建省第一条出境集装箱班轮航线。当年,厦门港完成了3292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

 

发展 从喂给港向干线港转型

  在迈入集装箱化的大潮之后,厦门港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多方筹措资金,继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东渡港二期工程动工,总投资达到5.8亿元,为了能够建成这5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厦门港向世界银行贷款3600万美元,至上世纪90年代初,厦门港已有大小泊位100多个,各种装卸机械300多台(套),不仅货物吞吐量达到了530万吨,集装箱年吞吐量也达到4.5万标准箱,货运发展初具规模。
  集装箱业务的快速发展,孕育了今天厦门码头合资企业的前身:1992年12月29日,原厦门港务局与原香港惠扬发展有限公司创立象屿新创建码头,1995年11月10日,原厦门港务局,厦门海沧投资总公司及国贸股份创立海沧港务,1997年3月4日,海沧港务及和黄港口厦门有限公司创立厦门国际货柜……
  不过,虽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厦门港集装箱货量增速不低,但相比其他沿海港口的集装箱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只能作为支线港,货物都是“喂”给大港,这一情况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特区的崛起和福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出口加工业的兴起,带动厦门港开始转型。1996年4月6日,万海航运在厦门港开辟美西线,这是厦门港的第一条远洋干线,厦门港开始从支线喂给港向干线港转型。这个信号,也吸引了各大国际班轮公司的目光,纷纷把远洋干线挂靠厦门港,开辟欧洲、澳洲、地中海等干线航线,以替代支线前往高雄和香港的中转模式。
  向干线港的转型,不仅给厦门港带来了货量,也为客户节约了不少时间和费用。同时,厦门港的名号也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大航运商、港口业者的眼中,1997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进入全国沿海港口10强,首次跻身世界集装箱百强港口行列。
  1997年,厦门港还发生了一件值得纪念的事:1997年4月19日,两岸试点直航的第一艘船“盛达轮”从海天码头起航,首航台湾高雄港,翻开了中断了48年的两岸航运崭新的一页,厦门港的自身特点也增加了一个“对台”优势,成为大陆对台航运最为便捷的一个港口。

 

壮大 政企分开激活港口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航运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集装箱运输方式,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厦门领导班子意识到,厦门港要成为行业的“舵手”,必须有超常规的运作机制,必须敢于“吃螃蟹”。1998年,结合国务院政策指令,以尽快推进港口的市场化运作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在厦门港拉开。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和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政企分开的做法,不仅使厦门港拥有了敢为人先的“舵手”,也使厦门港有了一艘劈浪前行的“大船”。一方面,厦门港再次掀起建设大潮,东渡港区三期工程建设了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多个散件杂货泊位,另一方面,厦门港加大与全球大型航运公司的接触,厦门港通达全球的航线越来越多,货量开始飙升。
  港口下放地方,不仅激活了中央和地方建设港口的两头积极性,同时“城以港兴、港因城荣”的理念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倾全省全市之力发展港口集装箱码头,港口的建设再度掀起高潮,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每年以24%以上的幅度增加。
  至2000年,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跻身世界百万级大港行列,也使厦门港步入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厦门港务集团完成了与厦门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置换,迈入了国内证券资本市场;2006年剥离了部分非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后,厦门港务集团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获批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上市募集资金,缓解了厦门港发展的资金压力,为厦门港的持续繁荣奠定了稳固基础。

 

崛起 内外开花加快与国际接轨

  2002年4月,国家经贸委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的一系列开放政策。为港口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同时,厦门的国企也纷纷注资,共同做大港口市场“蛋糕”。
  比如,2005年8月11日,国贸股份和宝达投资出资设立国贸码头,2005年11月,港务控股集团和马士基码头有限公司设立嵩屿码头,2007年5月15日,国际港务和和记港口海沧有限公司设立海沧国际货柜,2008年11月,纪成投资、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禾阳有限公司设立新海达码头……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开放搞活,实现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能够有效稳定航线和扩大市场,提高港口在全球物流链的地位,同时更是企业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推动企业改革和体制创新,缩小与国际大港差距的重要举措。
  比如,引进外资加快了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步伐,提高了集装箱码头的管理水平。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合资,带来了国外对新生事物的管理理念,计算机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体制更趋经济,引导厦门港口建设和经营走向国际化、现代化。
  另一个例子是,20世纪国际上先进的集装箱码头设备配套一般是每百米1台桥吊,进入21世纪,每80米配备一台桥吊是主流。目前海天码头和国际货柜码头已达到每69.35米一台桥吊,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大大增强了港口的接待、装卸能力。


 

新闻链接: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31227/201312/t20131227_3653199.htm